2016 Dream Hi-未來教育概念展
為了作業需求,本魯宅終於下山活動活動,而非一直窩在電腦/沙發/床鋪上(歐不我的普蘭德斯)。或許是展期第二日的緣故,並沒有出現我預期中的人潮,但狹小的空間使我有生存空間被壓迫之嘆。以下為本次展覽的簡短心得。
首先吸引我的,是EDU這三個大大的黃字。第一眼撇過還覺得理所當然,覺得這展覽與「教育」有所關聯,因此自然會以教育大作文章。稍微瞇了一下眼睛才發現原來這是三個字的字首排列:教育(E)、夢想(D)與翻轉(U)。被這文字遊戲吸引的我去參與了EDU TALK,一場由來自不同面向的人,共同講述教育理念的演講。從阿美族語的謝謝,到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的國際教育,內涵豐富,但令我認同的卻只有一句話。「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後所剩下的東西」,這句話是愛因斯坦引述前人之語,在這個場合又再次被引用。說來慚愧,這句話是我在這1個多小時的演講中印象最深刻之處,其他演講者的內容我忘得差不多了,卻也剛好反向證實了這句話。我忘了阿美族語中頭、眼睛、耳朵的說法,卻忘不了原住名少年學習母語、企圖重振部落文化的熱情;我忘了美的認知論述,但是無法忘記學生臉上的自信以及抽離現實後的美感;我忘了興大附中推廣國際教育的確切數據,但忘不了推動此教育議題的深耕凝視。回想國中時曾經覺得「沒什麼用處」的課程,卻在日後對我幫助最大。「教給你帶得走的能力」是那堂課的核心價值,對我來說情意層面的知識,比認知更加重要。帶著這份體悟離席,繼續參觀接下來的展覽。
下一個展區:偏鄉未來區是我花最多時間探索的區域。個人對於偏鄉教育頗感興趣,因此花了不少時間於此。雖然攤位五花八門,但大致上可以分為兩大類:與社區資源進行結合和數位融入課程。學校課程結合社區資源,另闢教育新領域,推動偏鄉學校發展在地特色。這樣的成功模式固然不錯,但是並非全台灣皆適用。或許因為我過度天真未涉世事,對於此區域濃厚的商業氣息稍感失望。數位化遠距教學對我來說是個不錯的教學方式,但是這必須考慮到現實層面:教學資源分布不均。若大力推廣遠距教學,是否能夠顧及電腦以及網路普及率較低的區域,這個疑問一直在我心頭上縈繞。除了攤位之外,還有一個電子白板可以寫下對於未來教育的期望。我的期望是「成就他人之成就」,從入教育系以來始終如一。雖然現在講犧牲奉獻可能有打高空炮之嫌,但我真心希望他人的人生可以因為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。
避免淪為流水帳,與十二年國教委員會的論述切磋、開心存摺和扭蛋邂逅、教育丸子的夢想交換、教師評鑑觀念釐清等經驗就不額外贅述。這一整個展覽逛下來感覺有看到新的活力注入教育中,但我也希望展覽人員能夠更熱切些,幫忙參加民眾講解自己所屬攤位,被顧攤人員冷落不只一次並不是良好的逛展經驗。整個展覽如園遊會一般活潑,但正如前面提及,商業氣息的涉入讓我有些小感冒,有些攤位的存在使我產生與展覽主題產生衝突的不和諧感。希望下次的舉辦可以有更空曠的展區與明確的規劃動線,創造一個更舒適的展覽空間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